正確認識與界定校園欺淩,家校協同育人共構理性表達

有晚,我歸家後略感兒子神色有異。兒說他上籃球課時被同學故意撲倒壓於身下,導致牙齒松動流血。

我憤怒說:「你怎麽不早跟我說這件事?你不要怕事,你要勇敢表達,我們才知道你在學校的情況」。

兒子委屈低聲:「我上次跟你說過,那同學欺負過我兩次」。

我恍然大悟:「你上次說得非常輕描淡寫,我以為你們簡單打鬧。以後你跟爸爸講清楚一些。我以前教你如何保護自己與緊急避險,你都忘記了嗎」。

我知兒子生性膽小,不便過多批評。我立即轉場學校班級微信群公開留言給那位同學家長,希望他們好好教育孩子。

微信半晌無人回應。我只好打電話給同學家長,其言已閱信息不知如何回應,自家孩子平日在校乖巧,此類事情聞所未聞,待明日查明情況處理。

我雖情緒激憤,孩子也說不清楚什麽事,只好雙邊勸解作罷。

翌日,班主任老師與我們雙方家長仔細溝通了相關情況。事件調查結果大部分屬實,班主任老師表示此事可能屬於班級同學之間的「一般打鬧」,一年級學生年紀尚幼,不能正確合理表達情感友誼,希望家長多多理解孩子可能並沒有主觀惡意。

對方家長分別用電話與微信向我致歉,並願意支付牙齒檢查醫療費用。我沒再過多糾結此事,矛盾化解了便好。兒子也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同學關系。

在現代教育體系與少子化社會現實情景下,家長高度關註學校與班級教學環境,其中校園欺淩更是一個觸碰多方神經的敏銳話題。

復盤此事處置過程,當孩子真正遭遇校園欺淩時,家長應該怎麽辦?家長作為受欺淩對象的次級受害者,無力保護孩子心懷愧疚,在難以克製憤怒心緒的情況下信奉以暴製暴,還是教導孩子審時度勢,靈活應變選擇合適的方式因應?我們需要理性分解。

高度重視校園欺淩事件。部分校園欺淩受害者不會告訴老師和家長,一方面,家長應多觀察孩子是否在家經常抱怨、學習成績退步、不能合理解釋傷口原因等,校園欺淩征兆是否在孩子身上體現;另一方面,家長教導孩子正確認識校園欺淩,盡可能鼓勵孩子勇敢表達,認真聆聽孩子講述。校園欺淩危害巨大:欺淩事件中,受欺淩者往往處於弱勢地位,他們無力保護自己,通常采取逃避、退縮等方式應對欺淩者行為,身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。如自卑感濃重、對外界過度敏感、心理挫折感強烈等情緒適應問題,被孤立和受排斥等人際關系問題,極端或嚴重的破壞攻擊性行為。除此之外,欺淩者亦會受到相關影響而變得情緒不穩定、焦慮狂躁。青少年正處於人格塑造關鍵時期,校園欺淩影響人格完善發展,進而導致自我價值不能充分實現,家長更應高度重視。

科學合理界定校園欺淩。對校園沖突事件進行多維理性分析,認真比對校園欺淩事件屬性與類型。一是欺淩者是否利用身體力量、人數、人際關系等方面優勢,對受欺淩者進行以大欺小、以眾欺寡、以強淩弱的攻擊;二是欺淩者采用何種方式,諸如身體動作、口頭言語、關系排斥、網絡暴力等;三是欺淩者在未受激惹的情況下對他人主動發起欺淩,還是事先受到被欺淩者激惹或挑釁。家長厘清前述維度有助於客觀全面認識孩子是否受到欺淩、欺淩人數規模、欺淩方式等,其有助於多方參與,及時對癥下藥快速解決問題。

多方協同應對校園欺淩。校園欺淩的消極影響不僅限於參與欺淩的學生之間,校園欺淩「汙染」學校聲譽,影響校園學習環境與正常教學活動,圍觀學生害怕遭到欺淩者報復而不敢幫助被欺淩的朋友,因此產生愧疚無能感、缺乏校園安全感。另外,教師或學校未及時有效幹預欺淩事件,部分學生可能仿效欺淩行為獲得支配控製與自信感。應對校園欺淩需要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多方協同,保護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。家長營造良好家庭環境,加強家校溝通協調;學校強化德育,及早防止和幹預校園欺淩事件;政府職能部門在社會治理層面製定相關教育管理法規配套,對校園欺淩定性、處置、權責歸屬等方面細致界定。

校園欺淩滯後心理輔導。身體欺淩會造成明顯身體傷害,值得註重的是校園欺淩傷害的滯後性更需要心理輔導開解。面對校園欺淩,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其堅強後盾,同時教育孩子使用走開、堅定拒絕、尋求教師求助等方法規避,提升孩子社交技巧與處理問題的能力。